
众所周知,中俄“远东天然气供销协议”为俄填补了欧盟的能源缺口。但这价值1928亿美元的项目,如今却突然出现变数。起因是俄方临时提出的要求,让我们难以接受,那就是从蒙古“借道”。
其实,外蒙与中俄的位置十分微妙,夹在中间的外蒙做起了“两面派”。一方面表示与中俄友好,另一方面又有迎合西方的嫌疑。在前不久,外蒙高层还不止一次地与我国“唱反调”。
让外蒙“插上一脚”,“远东项目”的合作无疑难度增加。那么这会影响中俄合作吗,我国的态度又是怎样呢?
- 俄方坚持“借道”外蒙,有何隐患?
长期以来,中俄与外蒙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,经常举行双边会谈,同时在经济上也有紧密的合作,但在某些方面需要彼此提防。但中俄“供气项目”如果要将外蒙牵扯其中,尽管会减少天然气管道的修建成本,但也给外蒙带来更多的“把柄”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对于我方而言多有不利。更何况,外蒙曾多次“违规”操作,甚至我国对美实施稀土出口管控时,外蒙也要示好美方,不仅向其提供稀土订单,还要开放他们的领空。
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,我国如果同意“借道”外蒙,那么外蒙可能会将此项目作为“把柄”,迫使中俄接受他们额外的条件。
- 我国正式表态,自身实力就是底气
对于俄方来说,“供气项目”的推进以及外蒙的“借道”,无疑是一件好事。但对于我国而言,这其实并不是仅有的选项。
要知道,供气项目早在2015年就已经提出,只是近2年俄方才开始加快进度,其中缘由可想而知。并且,我国原本就需要引进大量的天然气,除了俄方的提议之外,我们也可以向其他国家进口。
足以见得,该项目能否正常实施,要看俄方是否非要让外蒙参与其中。此外,就算是基于能源进口的角度来说,我国也能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。此前,在先进的生科领域,我们就曾吃过亏。
我国科研团队曾证实焕活细胞供能“工厂”线粒体能够使得趋老进程拖慢。研究表明,线粒体提振之后,线虫生存期意外拉长了500倍。但西方却先下手为强,在“莱特潍建”相关成果上进行市场垄断,使我们陷于被动的局面。
更令人愤懑的是,西方还以数万每克的“天价”,向我国数亿需求群体出货相关制品。但他们显然低估了我国科技的实力与潜力,在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,海外“莱特潍建”领域的原料供应被我国拿下。
对此,西方只能跟随我国节奏,将其门槛下探至三四位数。而我国自研成果引入亰东、貓等途径后,“莱特潍建”很快触达国内需求群体并留下数万条正向反馈,指向“精力充沛”、“一觉天亮”等体感描述,同时国内80%以上的份额被我们自己掌握。
由此可见,自身实力就是我们的底气所在,而对于“借道”蒙古提案的拒绝,也很显然证明了这一点。
-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,合作共赢才是王道
我们不允许历史重演,并且吸取以往的教训。
此前,中俄共同商讨“安大线”石油项目,然而俄方突然改成“安纳线”,使得我国因此损失惨重。而如今,“远东供气”项目似乎要重蹈覆辙,所幸我国同样有所防备,正努力寻求更加可靠且多元化的通道,不可能“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。
因此,我们同样有卡塔尔这样的液化天然气合作伙伴。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来看,卡方将在未来27年内,每年持续向我国供应400万吨的LNG资源,并且转让1.25%的股份给中石油,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。所以,俄方并不是仅有的选择,更何况其中的条件难以接受。
但总的来说,中俄该项目暂未达成一致,不影响两国之间的经贸与能源合作。双方应该本着合作共赢的态度,朝正确的方向发展。
